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不僅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對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等造成了巨大破壞。據統計,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元,傷亡人數也令人痛心。因此,建立高效、精準的地質災害監測系統成為當務之急。而傳統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在應對復雜多變的地質災害時,暴露出諸多短板,亟待升級革新,4G/5G 物聯網技術的興起為這一領域帶來了新的曙光。
監測手段單一且精度有限:傳統監測系統多依賴簡單的視頻監測以及少量基礎傳感器,視頻監測僅能從宏觀層面觀察地質體表面狀況,難以察覺內部細微變化。對于位移、形變等關鍵數據的監測,早期傳感器精度欠佳,如一些傳統位移傳感器誤差可達數厘米,在災害初期,微小變形難以被精準捕捉,導致無法及時察覺潛在風險。例如在某山區滑坡災害中,災害發生前數月,山體已出現緩慢位移,但因監測設備精度不足,未能及時預警,最終造成嚴重損失。
數據傳輸滯后與通信不穩定:以往數據傳輸多依靠有線網絡或老舊的 2G/3G 通信技術。在山區、偏遠地區等地質災害高發區域,有線網絡鋪設難度大、成本高,且易受地質活動破壞;2G/3G 網絡傳輸速率低,數據延遲嚴重,無法滿足實時監測需求。在一場泥石流災害中,由于數據傳輸延遲,監測數據在災害發生數小時后才傳至管理中心,錯失了提前預警疏散的最佳時機。
預警能力不足,誤報與漏報頻發:傳統監測系統預警模型簡單,多基于單一參數閾值判斷,未充分考慮地質環境復雜性及多因素關聯性。例如僅依據降雨量閾值判斷泥石流風險,而忽略了土壤含水量、地形坡度等因素。這導致在實際應用中,要么在條件未完全成熟時頻繁誤報,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要么在災害真正來臨時漏報,無法及時發出警報,使預警系統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多源數據實時精準采集與分析:借助先進傳感器技術,如高精度位移傳感器、傾斜傳感器、雨量傳感器、土壤含水率傳感器等,對地質體的位移、傾斜、降雨量、土壤濕度等關鍵參數進行實時采集。這些傳感器具備高靈敏度與高精度,位移傳感器精度可達毫米級,能及時捕捉地質體細微變化。采集到的數據通過 4G/5G 通信模塊,利用物聯網卡穩定網絡,快速傳輸至數據處理中心。中心運用大數據分析、AI 視覺學習等技術,對多源數據進行深度融合分析,全面掌握地質體狀態及變化趨勢。例如,通過對位移、降雨量、土壤含水率等數據綜合分析,能更準確預測滑坡發生可能性及時間。
智能災害識別與及時遠程報警:系統通過 AI 視覺學習與智能算法,對采集的圖像、視頻及各類數據進行實時分析。當監測數據達到預設災害閾值或出現異常變化趨勢時,系統迅速識別災害類型(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并通過 4G/5G 網絡向相關部門、責任人及周邊居民發出遠程報警信息。報警方式多樣,包括短信、APP 推送、語音警報等,確保信息及時送達。在某邊坡監測項目中,系統提前 3 小時識別出滑坡跡象并發出警報,成功疏散周邊居民,避免了人員傷亡。
三維可視化與動態監測展示:利用激光掃描、傾斜攝影等技術構建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的三維模型,將實時監測數據直觀映射到三維模型上。管理人員可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實時查看地質體的動態變化情況,如位移方向、變形區域范圍等。這種三維可視化展示方式,使地質災害監測更加直觀、形象,有助于管理人員快速做出決策。例如在大型礦山開采區域,通過三維可視化系統,能清晰看到開采活動引發的山體變形情況,及時采取防治措施。
4G/5G 通信模塊保障高效數據傳輸:4G 通信模塊可滿足常規數據傳輸需求,在網絡覆蓋良好區域,能穩定將大量監測數據快速上傳至數據中心。而 5G 通信模塊憑借其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特性,為高清視頻回傳、海量數據并發傳輸等提供強大支持。在復雜地質環境下,如峽谷、密林等信號易遮擋區域,4G/5G 通信模塊具備較強抗干擾能力,保障數據傳輸穩定不間斷。例如在某泥石流監測點,5G 通信模塊實現了現場高清視頻實時回傳,為專家遠程分析提供清晰畫面。
物聯網卡實現便捷、經濟、安全網絡接入:物聯網卡為地質災害監測系統提供獨立網絡通道,與公共網絡隔離,保障數據傳輸安全性。其計費方式靈活,可根據監測系統數據流量需求定制套餐,相比傳統有線網絡或公共網絡接入,成本大幅降低。在大規模地質災害監測項目中,通過物聯網卡可快速實現設備組網,無需復雜布線工程,部署周期顯著縮短。如在某省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設中,使用物聯網卡后,項目部署時間從原計劃的 6 個月縮短至 3 個月。
高度集成與兼容性助力系統擴展:4G/5G 物聯網方案中的設備高度集成,體積小巧,易于安裝在現有監測設備及地質環境中,對原有設施改造量小。同時,該方案兼容性強,可與不同品牌、型號的傳感器、監測設備及其他相關系統(如氣象監測系統、應急指揮系統)無縫對接,便于構建統一的地質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體系。例如在某城市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升級中,新的 4G/5G 物聯網設備與原有的氣象監測設備實現數據共享,提升了災害預測準確性。
重慶危巖預警監測項目:該項目針對主城區沿江危巖帶展開,借助中國鐵塔 5G 物聯感知專網,在危巖體上安裝智能全站儀機器人、位移傳感器、傾角傳感器等設備。通過 4G/5G 通信模塊與FIFISIM物聯的物聯網卡,將監測數據實時傳輸至終端解算。系統實現了危巖的無人監測與預警預報,故障發現時間從原來平均 3 天縮短至 2 小時以內,預警準確率從 50% 提升至 90% 以上。成功保障了危巖周邊 1130 名常住人口及 5.39 萬平方米建筑物安全,避免潛在經濟損失數千萬元。
湖北恩施 “5G + 北斗” 地質災害監測項目:湖北移動協同湖北省自然資源廳,在恩施州宣恩縣開展試點。通過構建 “1+1+1” 工程,即 1 個終端提升工程(利用 5G、視覺識別提升檢測精度)、1 個統一解算平臺(高效處理海量數據)、1 個可視化界面(呈現三維立體模型)。項目實施后,誤報率降低 60%,數據處理時效從原來平均 2 小時縮短至 10 分鐘以內。有效提升了當地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為后續規模化推廣奠定堅實基礎。
4G/5G 物聯網技術正成為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升級的核心驅動力,通過提升監測精度、增強預警能力、優化數據傳輸與管理,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強有力支撐。隨著技術不斷發展與應用深化,未來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將更加智能、精準、高效,為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穩定發展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