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急救援領域,時間就是生命,信息的及時傳遞與精準決策至關重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4G/5G 物聯網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深度融入應急救援單兵設備,為傳統救援模式帶來革命性變革。FIFISIM 物聯憑借在 4G/5G 物聯網領域的深厚積累,為應急救援單兵設備打造了一套高效、可靠的通信解決方案,助力救援行動更加迅速、安全、精準。

在地震、火災、洪澇等復雜應急場景中,傳統單兵設備(如對講機、普通圖傳終端)面臨多重挑戰:
信號覆蓋盲區多:山區、地下室等場景信號衰減嚴重,2023 年某地震救援中,30% 的前線設備因信號中斷導致指揮滯后,延誤黃金救援時間。在山區,由于地形復雜,信號容易受到山體的阻擋而減弱或中斷;地下室則因為建筑結構的屏蔽作用,信號難以穿透,導致通信不暢。這些信號覆蓋盲區使得救援人員在執行任務時,無法及時與后方指揮中心取得聯系,影響了救援行動的協同性和效率。
極端環境適應性差:-20℃以下低溫或高濕度環境中,傳統無線模塊故障率超過 25%,2022 年南方洪災中,超 50 臺設備因進水或低溫宕機。在低溫環境下,電池的性能會大幅下降,導致設備供電不足;高濕度環境則容易使電子元件受潮損壞,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在洪災等惡劣環境中,設備還可能面臨被水浸泡的風險,進一步增加了設備的故障率。
數據傳輸效率低:窄帶通信僅支持語音傳輸,高清視頻、生命體征數據等大帶寬信息無法實時回傳,導致后方指揮中心難以精準決策。在救援現場,高清視頻可以幫助指揮中心實時了解現場情況,制定更加科學的救援方案;生命體征數據則可以讓指揮中心及時掌握救援人員的身體狀況,確保救援人員的安全。然而,傳統的窄帶通信無法滿足這些大帶寬信息的傳輸需求,限制了救援行動的智能化和精準化。
FIFISIM 物聯的 4G/5G 物聯網解決方案(通信模組 + 物聯網卡),針對應急場景打造 “廣覆蓋、低時延、高可靠” 的通信鏈路:
多網融合覆蓋:支持移動、聯通、電信三網自動切換,在 - 120dBm 弱信號環境下仍能穩定聯網,解決傳統單網覆蓋不足問題。當某一網絡信號不佳時,設備會自動切換到其他網絡,確保通信的連續性。在山區等信號較弱的區域,多網融合覆蓋可以大大提高設備的聯網成功率,保障救援人員與指揮中心的通信暢通。
寬窄帶協同傳輸:4G/5G 承載高清視頻與實時數據(時延≤50ms),NB-IoT 傳輸低頻次監測數據(如設備狀態),平衡效率與功耗。對于需要實時傳輸的高清視頻和重要數據,4G/5G 網絡能夠提供高速、低時延的傳輸服務,確保信息的及時性;而對于一些低頻次監測的數據,如設備的狀態信息,NB-IoT 網絡則可以以較低的功耗進行傳輸,延長設備的續航時間。
工業級耐候設計:通信模組支持 - 40℃~70℃寬溫工作,IP68 級防水防塵,適應暴雪、高溫、風沙等極端環境。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工業級耐候設計的通信模組能夠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為救援行動提供可靠的通信支持。無論是在寒冷的雪山,還是高溫的沙漠,亦或是風沙肆虐的地區,設備都能穩定工作,不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頭盔式智能圖傳系統:集成 4G/5G 通信模組的頭盔攝像機(如 FIFISIM 定制終端),可實時回傳 1080P 高清視頻,支持 H.265 編碼壓縮,在 3G 網絡下仍能以 1Mbps 帶寬穩定傳輸。2024 年某化工火災救援中,消防員佩戴該設備深入火場,回傳畫面幫助指揮部精準定位火源,救援時間縮短 40%。技術亮點:雙 SIM 卡熱備份,主網中斷時 1 秒內切換至備用網絡;內置北斗 / GPS 雙模定位,實時標注人員位置至指揮平臺。頭盔式智能圖傳系統讓消防員在執行任務時,能夠將現場的高清視頻實時回傳至指揮中心,使指揮人員能夠直觀地了解現場情況,做出更加準確的決策。雙 SIM 卡熱備份和北斗 / GPS 雙模定位功能,進一步提高了設備的可靠性和定位精度,為救援行動提供了有力保障。
無人機 - 單兵協同作戰:單兵設備通過 HDMI 接口接入無人機遙控器,將航拍的熱成像畫面(如建筑坍塌結構、受困人員位置)轉化為廣域網絡傳輸。2025 年新疆暴雪災害中,該方案幫助救援隊在 30 分鐘內鎖定 20 公里外牧區的受困牧民,較傳統人工搜索效率提升 8 倍。無人機 - 單兵協同作戰模式充分發揮了無人機的高空偵察優勢和單兵設備的靈活機動性,能夠快速獲取災區的全面信息,并及時傳遞給救援人員。在新疆暴雪災害中,這種協同作戰模式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為受困牧民贏得了寶貴的救援時間。
智能防護裝備聯網化:在消防服、安全帽中嵌入傳感器(體溫、心率、血氧、氣壓),通過 4G 物聯網卡實時上傳數據至指揮中心。當消防員心率超過 150 次 / 分鐘或進入 CO 濃度超標區域時,系統自動觸發三級預警(設備震動、APP 彈窗、語音播報),2023 年某高層建筑火災中,該功能提前 5 分鐘預警 3 名隊員的體力不支狀態,避免意外傷亡。智能防護裝備聯網化使得指揮中心能夠實時掌握救援人員的生命體征和所處環境信息,及時發現潛在的危險,采取相應的措施保障救援人員的安全。在高層建筑火災中,提前預警救援人員的體力不支狀態,有效避免了意外傷亡的發生。
多維度環境感知:便攜式氣體檢測儀、溫濕度傳感器通過 RS485 接口連接 4G 工業網關,實時監測災區有毒氣體(如一氧化碳、硫化氫)濃度與環境參數。2024 年甘肅山體滑坡救援中,前端設備每 2 秒采集一次數據,幫助指揮部動態調整救援路線,規避 3 處次生災害風險點。多維度環境感知系統能夠實時監測災區的環境參數,為指揮部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幫助救援人員規避潛在的危險。在甘肅山體滑坡救援中,通過實時監測環境參數,成功規避了 3 處次生災害風險點,保障了救援行動的順利進行。
輕量化指揮終端:手持終端集成 4G/5G 通信、北斗定位、集群對講功能,支持一鍵呼叫、任務派發、地圖標注等操作。2025 年河南暴雨搶險中,300 臺終端組成 Mesh 自組網,在基站斷電區域實現 3 公里內的離線通信,保障救援指令實時下達。輕量化指揮終端為救援人員提供了便捷的通信和指揮工具,使他們能夠在復雜的救援環境中快速響應,協同作戰。在河南暴雨搶險中,Mesh 自組網技術在基站斷電的情況下,實現了救援人員之間的離線通信,確保了救援指令的及時傳達。
定向數據傳輸與安全:通過 FIFISIM 定向物聯網卡,僅允許訪問應急指揮平臺白名單 IP,禁止連接非應急應用,流量利用率從 60% 提升至 98%。同時采用 AES-256 加密技術,確保救援數據(如人員位置、災害情報)全程安全傳輸,避免惡意攻擊或數據泄露。定向數據傳輸與安全機制保證了救援數據的高效傳輸和安全性,防止了數據被濫用或泄露。通過限制訪問白名單 IP,有效提高了流量利用率,降低了通信成本;AES-256 加密技術則為救援數據的傳輸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信息觸達率:偏遠區域覆蓋從 35% 提升至 99.2%,預警信息傳輸時延從 30 分鐘縮短至 5 分鐘以內。4G/5G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救援信息的覆蓋范圍和傳輸速度,使指揮中心能夠及時將預警信息傳達給救援人員,為救援行動爭取更多的時間。
決策精準度:實時視頻、生命體征、環境數據多維度融合,指揮部可快速制定戰術,如 2024 年某地震救援中,廢墟搜救時間縮短 60%。多維度的數據融合為指揮部提供了全面、準確的信息,幫助他們制定更加科學、精準的救援戰術,提高救援效率。在地震救援中,通過實時視頻和生命體征數據,能夠快速定位受困人員,縮短廢墟搜救時間。
流量成本:定向傳輸與流量池共享機制,減少 40% 的非應急流量浪費,單設備年均流量成本下降 35%。通過優化流量管理,降低了非應急流量的消耗,減少了不必要的費用支出,實現了流量成本的有效控制。
設備可靠性:工業級耐候設計使設備故障率從 35% 降至 2.1%,運維頻次從每周 1 次降至每月 1 次。工業級耐候設計提高了設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減少了設備故障的發生,降低了運維成本和工作量。
通過 4G/5G 物聯網賦能,應急救援單兵設備從 “功能單一” 的硬件終端,升級為 “數據采集 - 傳輸 - 應用” 的智能節點,助力構建 “空天地一體” 的應急通信網絡。4G/5G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為應急救援單兵設備賦予了智能化的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救援環境,提高救援行動的智能化水平。

隨著 5G RedCap、衛星物聯網等技術的成熟,FIFISIM 物聯將持續拓展應急救援場景:
輕量化 5G 終端:支持 NSA/SA 雙模,適配無人機、無人船等新型裝備,構建空 - 地 - 水立體通信網絡。輕量化 5G 終端的研發和應用,將進一步提升應急救援的通信能力,實現不同救援裝備之間的無縫協同,提高救援行動的效率和效果。
AI 融合應用:結合熱成像識別、人員軌跡分析等算法,實現被困人員自動定位與救援路徑規劃,進一步提升響應速度。AI 技術與 4G/5G 物聯網的融合,將為應急救援帶來更強大的智能化支持,實現被困人員的快速定位和救援路徑的優化,提高救援行動的響應速度和精準度。
標準化建設:參與應急通信行業標準制定,推動設備互操作性,助力 “全災種、大應急” 體系建設。標準化建設將促進應急通信設備的互聯互通和協同工作,提高應急救援體系的整體效能,為應對各種災害和突發事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