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橋梁、高層建筑、隧道等大型結構是城市基礎設施的核心,其健康狀態直接關系到人員安全與社會運轉。截至 2024 年,我國超 10 萬座橋梁、5 萬棟超高層建筑需定期開展結構監測,但傳統監測模式面臨四大核心痛點,制約安全預警效能:
(一)復雜環境信號弱,監測盲區多
大型結構多處于特殊環境:跨江大橋江面風速高(年均風速超 8m/s)、信號衰減嚴重;高層建筑頂部(超 150 米)電磁干擾強(周邊基站信號反射);隧道內部無公網信號覆蓋。傳統單網無線監測(2G/4G 單運營商)在這些區域信號強度常低于 - 118dBm,形成監測盲區。某跨江大橋 2023 年數據顯示,主跨中間區域監測終端斷連率超 30%,振動數據缺失導致無法精準研判結構安全狀態。
(二)單網傳輸易中斷,可靠性差
極端天氣(暴雨、臺風、高溫)易導致單網基站故障:某沿海城市高層建筑 2022 年臺風期間,單網監測終端中斷傳輸 5 小時,未能及時捕捉結構晃動超閾值的風險;冬季低溫(-15℃以下)會導致傳統無線模塊宕機,某北方隧道 2023 年冬季因模塊故障,3 天未采集到結構應力數據。
(三)數據傳輸滯后,預警響應慢
傳統監測依賴 “終端采集 - 本地存儲 - 定時上傳” 模式,數據時延超 30 分鐘,無法滿足結構突發風險(如橋梁瞬時振動、建筑構件開裂)的實時預警需求。某工業園區廠房 2023 年因應力數據滯后上傳,未能及時發現鋼結構變形,導致局部構件坍塌,影響生產。
(四)設備兼容性低,擴展成本高
不同品牌的監測傳感器(位移計、振動傳感器、應力傳感器)采用私有協議,傳統傳輸模塊需額外部署網關進行協議轉換,不僅增加硬件成本,還會導致數據轉發時延超 100ms。某高層建筑項目因新增應力傳感器,需定制網關,擴展周期長達 2 周,影響監測進度。
在此背景下,三網合一卡憑借 “三網冗余、抗極端環境、低時延、廣兼容” 特性,成為結構實時監測與預警項目升級的核心支撐。項目通過部署 FIFISIM 物聯三網合一卡,構建 “全區域覆蓋、全時段傳輸、全風險預警” 的結構監測系統,不僅解決傳統系統 “盲區多、易中斷、滯后慢、兼容差” 的痛點,更能將結構安全預警響應時間從 30 分鐘縮短至 5 分鐘內,結構故障發現率提升至 99.8%,為橋梁、高層建筑、隧道等場景提供安全保障,具備顯著的社會價值與行業借鑒意義。

(一)核心功能
多參數實時采集
覆蓋結構安全關鍵參數:位移(精度 ±0.1mm,采用激光位移計)、振動(頻率 0.1-100Hz,采用加速度傳感器)、應力(精度 ±5MPa,采用應變片)、溫度(范圍 - 30℃~80℃,精度 ±0.5℃),數據采樣頻率可配置(常規 1 分鐘 / 次,突發風險時 1 秒 / 次);
全區域覆蓋:跨江大橋主跨、橋墩、引橋;高層建筑基礎、墻體、頂部;隧道進出口、中部區域,監測覆蓋率從 70% 提升至 99.5%。
智能預警與快速響應
分級預警機制:預設安全閾值(如橋梁豎向位移超 5mm 為黃色預警、超 8mm 為紅色預警),三網合一卡低時延傳輸數據(≤50ms),系統 10 秒內觸發預警,通過 PC 端平臺、移動端 APP、現場聲光報警器同步推送,同時附帶風險位置(北斗定位精度 ±3 米)與處置建議(如 “橋梁主跨振動超標,建議限制重車通行”);
歷史數據追溯:系統存儲 3 年以上監測數據,支持按時間、參數維度查詢歷史曲線(如某橋梁近 1 年的位移變化趨勢),為結構壽命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極端環境穩定運行
終端設備(含三網合一卡)支持 - 40℃~70℃寬溫工作,抗風等級達 12 級(適應跨江大橋高風速),防水等級 IP68(耐受暴雨浸泡),抗電磁干擾等級符合 EN 61000-6-2 標準(適應高層建筑頂部強電磁環境);
斷電續航保障:監測終端配備太陽能電池 + 鋰電池,斷電后續航≥72 小時,確保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下不中斷監測。
多設備兼容與靈活擴展
三網合一卡支持 Modbus、TCP/IP、LWM2M 等主流工業協議,可直接適配不同品牌的傳感器(如基康、華測的位移計),無需定制網關,新增設備擴展周期從 2 周縮短至 1 天;
支持多終端并發接入:單張三網合一卡可連接 8 路傳感器,降低硬件部署成本,某跨江大橋項目通過該特性,減少 40% 的傳輸模塊數量。
(二)技術原理
系統基于 “感知層 - 傳輸層 - 應用層” 三層架構,三網合一卡在傳輸層發揮 “穩定數據中樞” 作用,具體流程如下:
感知層(數據采集):位移計、振動傳感器、應力傳感器等采集結構參數,通過 RS485/CAN 總線傳輸至本地監測終端;
傳輸層(數據傳輸):
核心設備:FIFISIM 物聯三網合一卡(集成于本地監測終端),內置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通信模塊,自動掃描區域內信號質量(RSRP、SINR),江面、隧道等弱信號區域優先切換 700MHz 低頻段(覆蓋半徑超 5 公里),高層建筑、廠區等強電磁區域切換 1800/2600MHz 中高頻段,確保信號穩定;
傳輸保障:采用 MQTT 輕量化協議,數據經 AES-256 加密后傳輸,斷網時終端本地緩存數據(容量≥64GB),網絡恢復后 1 秒內補傳,數據完整性達 99.8%;
應用層(數據處理與預警):云端監測平臺接收數據后,通過 AI 算法分析結構健康狀態(如識別振動異常是否為車輛通行導致),觸發分級預警,同時生成監測報表(日報 / 周報 / 月報),供運維團隊決策。

(一)核心作用:解決結構監測四大關鍵問題
消除監測盲區,實現全區域覆蓋
針對跨江大橋主跨、隧道內部等傳統盲區,三網合一卡通過多頻段切換與三網冗余,將監測終端聯網成功率從 70% 提升至 99.5%。某跨江大橋項目中,主跨中間區域(原信號 - 125dBm)通過切換聯通 700MHz 低頻段,信號強度提升至 - 105dBm,振動數據采集完整率從 65% 提升至 100%,2024 年成功捕捉一次船舶撞擊橋墩導致的瞬時振動,及時啟動交通管制。
保障極端環境傳輸不中斷,提升可靠性
三網合一卡工業級設計使其在臺風、低溫、暴雨環境下穩定工作:某沿海高層建筑 2024 年臺風期間,單網基站中斷 2 小時,三網合一卡自動切換至備用運營商網絡,監測終端無一次斷連;北方隧道冬季低溫(-20℃)環境下,設備故障率從傳統 30% 降至 2.1%,確保應力數據連續采集。
降低數據時延,加速預警響應
三網合一卡采用 4G/5G 雙模傳輸,數據時延≤50ms(傳統單網超 300ms),配合系統 “實時采集 - 實時傳輸 - 實時分析” 機制,預警響應時間從 30 分鐘縮短至 5 分鐘。某工業園區廠房 2024 年鋼結構應力異常時,系統 5 分鐘內觸發預警,運維團隊及時加固,避免構件坍塌。
打破協議壁壘,降低擴展成本
支持多協議兼容,不同品牌傳感器可直接接入,無需網關轉換,某高層建筑新增 10 路應力傳感器,擴展周期從 2 周縮短至 1 天,硬件成本降低 40%;同時支持遠程配置傳感器參數(如采樣頻率),運維人員無需現場操作,效率提升 60%。
(二)技術優勢:適配結構監測場景的四大特性
三網智能切換與冗余
內置三大運營商 IMSI 號,實時監測各網絡信號強度與帶寬,當某一網絡 RSRP<-115dBm 或時延>100ms 時,1 秒內自動切換至最優網絡,切換成功率 100%;支持 “雙卡雙待” 模式,主網絡中斷時備用網絡無縫銜接,無數據丟失。
工業級環境適應性
采用 316L 不銹鋼外殼,IP68 防塵防水,通過 12 級風洞測試(模擬跨江大橋高風速)、-40℃~70℃溫循測試(100 個循環),性能無衰減;內置防雷模塊(抗 10kV 雷擊),適應山區、沿海等多雷區域。
低時延與低功耗
4G 模式下傳輸時延≤50ms,5G 模式≤10ms,滿足結構突發風險實時傳輸需求;靜態電流<5μA,配合太陽能供電,監測終端續航延長至 5 年,減少偏遠區域(如山區橋梁)設備更換頻率(傳統模塊續航僅 2 年)。
安全加密與遠程運維
數據傳輸全程采用 AES-256 加密,支持 IP 白名單訪問(僅允許監測平臺指定 IP 接入),防止數據被竊取或篡改;通過 FIFISIM 物聯管理平臺,可遠程監控三網合一卡狀態(信號、流量、故障代碼),支持遠程重啟、固件升級,現場運維次數減少 80%。

(一)項目概況
某跨江大橋主跨長 800 米,連接主城區與郊區,日均通行車輛超 2 萬輛,傳統采用 “單網無線 + 人工巡檢” 監測模式,面臨三大問題:
信號盲區:主跨中間區域信號 - 125dBm,監測終端斷連率 32%,振動數據缺失;
傳輸中斷:臺風期間單網基站故障,監測中斷超 4 小時;
擴展困難:新增應力傳感器需定制網關,擴展周期 2 周,成本高。
2024 年,該大橋啟動監測系統升級,為 80 臺監測終端(覆蓋主跨、橋墩、引橋)部署 FIFISIM 物聯三網合一卡,搭建市級結構監測平臺,實現全橋實時管控。
(二)項目成效
覆蓋與可靠性顯著提升:三網合一卡實現主跨中間區域聯網成功率從 68% 提升至 99.8%,2024 年臺風期間(最大風速 12 級),監測終端無一次斷連,數據采集完整率 100%;設備故障率從 30% 降至 2.1%,年度僅 2 臺終端因硬件老化更換,運維成本降低 65%;
預警響應效率大幅優化:數據時延從 300ms 縮短至 45ms,預警響應時間從 30 分鐘縮短至 5 分鐘;2024 年 6 月,一艘貨船輕微撞擊橋墩,系統 5 分鐘內捕捉到主跨振動超閾值(6.2mm),觸發黃色預警,及時限制重車通行,避免結構二次損傷;
擴展成本降低:多協議兼容使新增 15 路應力傳感器擴展周期從 2 周縮短至 1 天,無需定制網關,硬件成本降低 40%;遠程運維覆蓋 90% 故障,運維人員年均現場巡檢次數從 12 次降至 3 次,行程減少 800 公里。
該案例充分證明,三網合一卡是結構實時監測與預警項目升級的核心支撐,可有效解決傳統系統 “盲區多、易中斷、成本高” 的痛點,為橋梁、高層建筑等結構安全監測提供可復制方案。
隨著結構監測向 “智能化、全域化、預測性” 發展,三網合一卡將向三個方向深化應用:
AI 預測性監測:結合結構健康大數據,三網合一卡支持終端本地邊緣計算,實現 “故障預測”(如基于應力數據預判鋼結構疲勞壽命),從 “被動預警” 向 “主動防控” 轉型,預警提前量從 5 分鐘延長至 7 天;
多結構協同監測:將橋梁、隧道、高層建筑監測數據通過三網合一卡互聯,構建區域級結構安全網絡,實現 “一地風險、多地聯動”(如橋梁振動超標時,同步提醒下游隧道加強監測);
新能源與低功耗:開發超低功耗三網合一卡(靜態電流<1μA),配合高效光伏板 + 儲能電池,實現偏遠山區結構(如山區橋梁)“零市電” 監測,符合 “雙碳” 目標。

FIFISIM 物聯將持續優化三網合一卡技術:①開發防爆型版本(符合 Ex d IIB T4 Ga 標準),適配化工園區鋼結構監測;②升級 5G-A 技術,傳輸速率提升至 10Gbps,支持 8K 高清視頻監測(如橋梁裂縫可視化識別);同時為智能設備廠商提供傳感器模塊化集成方案,為集成商提供現場調試支持,為運營商客戶提供定制化流量套餐,助力結構實時監測與預警系統向 “更智能、更可靠、更高效” 方向升級,服務城市基礎設施安全發展。